2012年8月16日
暑假里,浩然去书店买了几本书,其中一本是他一直想要的《汉书》。还没到家,他就找了家小店,捧起《汉书》,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。
浩然最先看的是《李广苏建传》。看完后他一直为李广的悲剧人生愤愤不平,“李广那么骁勇善战,他的名字另匈奴人闻风丧胆,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。可以说为大汉北部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可是我就不明白了,面对这么功勋卓著的将军,汉武帝为什么就是不给他封侯呢?”
“书里没介绍吗?”他爸爸问。
“有是有,但不是从汉武帝的嘴里说出来的。是不服气的李广跟东方朔发牢骚,东方朔借李广自己的嘴说出来的。当时东方朔问李广平生有无恨事,李广说,一生最大的恨事就是曾杀降800.东方朔说,祸莫大于杀已降,这正是李广所以不得封侯的原因。这个理由实在让人觉得牵强,李广自己应该也不服气,所以,后来他60多岁了还坚持要跟卫青再征匈奴,在即将找到匈奴主力时,卫青根据行前汉武帝的密令,调李广去了另一路,一心争功的李广最终因迷路误期悲愤自杀。”
他爸爸说:“那应该是李广曾经被俘过的原因。汉朝的法律被俘过的人按律当斩,汉武帝念他功高只将其贬为庶人,后来又一级级升上来。”
“被俘过的人就不能封侯好像也说不过去。苏武、张骞都曾被俘过,但回国后都封了侯。苏武被封关内侯,张骞被封博望侯,就连与苏武一起的常惠后来也被封为列侯。同样是被俘,为什么差距那么大呢?”浩然仍然满脑子疑惑。
他爷俩交流时我没插话,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反复思考后,我对浩然说,“苏武、张骞的被俘与李广不同,因为他们身份不一样。苏武与张骞是国家使臣,他们是在出使过程中被扣匈奴,不叫被俘。而且任何威逼利诱都不能令他们屈服,他们成为有民族气节的象征,这种精神当然是大力提倡和宣扬的。李广则不同,他是将军,是军人。军人被俘意味着失败,意味着国土沦丧。对统治者来说,军人的天职是誓死保卫国土,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是军人的最高荣誉,被俘与投降都是耻辱。因为如果被俘者将来能享受与其他人一样的待遇,将来在战场上许多人可能就不再拼尽全力了。尽管李广被俘后半路即逃脱,尽管他一直战功赫赫,也不能例外。我觉得这才是李广悲剧的主要原因。”
浩然接纳了我的观点,还不忘夸我一句:“还是妈妈分析到位,不愧是文科出身!”随后又若有所思的加了一句:“这样说来,‘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’这条法则好像适用于所有时期。所以,许多人宁可战死,宁可战败自杀也不愿被俘。只是这条原则不能说破,说破就显得统治者太没人情味了,所以李广至死不明白。李广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悲剧啊!”
还是那句话,学而不思则罔。读书就要边读边思,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,否则就成了读死书,死读书,变成了书呆子。
评论